1990年版中国药典以前的中药的对照品(相当于标准物质)包括对照药材及化学对照品(植物药材中的指标成分)。中药鉴别的项目有完整的性状鉴别,以对照药材为参照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微观结构(显微组织构造及粉末状态的碎片以及细胞含有物特征)的显微鉴别以及化学鉴别或薄层色谱鉴别。1990版药典为什么薄层鉴别增加了对照药材作为参照物质?上世纪70年代中药鉴别开始采用了薄层色谱鉴别,这种从纸色谱发展而来的以硅胶、氧化铝等为固定相的敞开式的平面色谱技术因易于应用、性价比高而被快速推广。一般以已知中药(主要是植物药)指标成分作为药材的鉴别依据,辨认同一块薄层板上药材的色谱有无与化学对照品相同的斑点。经过逐渐扩大应用,发现仅用一两个化学对照品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1)不少药材具有同一个指标成分因而无法相互区别,专属性达不到要求;(2)化学对照品种类有限(不易获得)难以满足众多药材鉴别的需要;(3)从植物中提取化学对照品消耗大量的药材资源,既浪费了天然资源,又提高了分析成本。所以作为过渡措施,1990版药典开始在增加了对照药材作为薄层鉴别的参照物,鉴别依据从单一的指标成分上升到以完整的薄层色谱判断真伪。每"种species"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组成具有"种"的遗传特征,同一个品种的药材必然有共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固定组成,体现在薄层色谱就是一副具有指纹意义的色谱图像,不同的品种具有各自固定的图谱,大大提高了鉴别的专属性,从而化解了中药薄层色谱鉴别因缺乏相关的标准参比物难以推进的问题,而被广泛接受。为什么下一版药典将启动中药提取物对照品(Extractive Reference Substance, ERS)项目?以药材作为参比标准的对照品解决了只有化学对照品难以推动薄层色谱鉴别推广的问题,但是天然的药材虽然有共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组成,可以得到一副相对稳定的色谱图像,但是药材个体之间因产地、气候、栽培条件、生长年限等造成不同批次的药材的内含物组成的浓度比例难以做到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作为过渡措施,在药典的执行及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历经30多年的实际应用,使用对照药材起到了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上述对照药材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尤其本世纪初开展色谱指纹图谱用于复方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时,涉及到了对照品的问题。如何制备与一个复方中成药组成一致的对照品溶液用做参照物?从鉴别用标准的参照物的发展看,时至今日对照药材逐渐从用作化学检测对照物的功能退回到原来的显微镜观察形态检验的功能,研发中药提取物对照品(ERS)已是必然的趋势(包括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显然,提取物对照品(ERS)具有对照药材难比拟的优势:1、品种确认的代表性原药材,以反映市场的主流;2、专属性强,与原药材的成分构成的色谱高度吻合;3、规范的工艺保证提取物不同批次之间的一致性;4、保证产品在有效期内性状(特别是吸湿性问题)及内在成分的稳定。对中药提取物对照品(ERS)的期望期望尽快研制工艺规范的常用中药的提取物对照品,以较大的体量收载入新版药典,以覆盖药典常用药材品种及临床常用中成药的薄层色谱鉴别,落脚点就是以对照药材的升级对照品(中药提取物对照品)为药典多数中药材的有效鉴别服务,凸显新版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的一个创新点。期望研制中药提取物的技术方面不必预设所谓"技术指南",因为我们还都没有足够的实践,无从"指南"。但如上所述,提纲挈领的共性的基本要求是需要的,譬如药材品种及批次的遴选、对照品的性状及内在质量(与原药材测得的色谱或相关数据是否吻合)、批间产品的一致性及有效期内的稳定性等要求,作为研制者、生产者及药典会对产品形式验收及复核实验的依据。